站樁療法----如何掌握與調節運動量〈于永年〉第四篇
人體在正常直立狀態下不能引起脈搏與呼吸的增多,因為沒有產生變化的條件。但是站樁練功時四肢各關節要保持一定的彎曲角度,這種角度使機體對本身的重力變化產生了抵抗力,並且強迫應該工作的骨骼肌進行緊張的收縮運動,以此維持身體的平衡。因此,站樁姿勢就是使機體產生變化的條件,是促使機體內部產生矛盾運動的外因,由此造成了人體生理機能上的各種差異,使之由原來的安靜狀態轉變為運動狀態,客觀上則表現為脈搏增多與呼吸加速。這種數量上的變化是站樁作用的結果,我們稱其為生理量變。
例如練功前直立時的脈搏每分鐘74次,呼吸19次,站樁時兩腿彎曲下蹲3厘米,練功40分鐘時,脈搏增加到106次,呼吸增加到30次。兩腿下蹲3厘米是機體在空間數量上的變化,練功40分鐘是時間上的數量變化。正是由這兩者聯系起來,共同作用於機體才能引起脈搏與呼吸增多,即人體生理功能的量變。
機體對於運動量大小的耐受程度是由體質強弱決定的。體質衰弱者,不能負擔較大的運動量;體質強壯者對於較小的運動量則不能產生有效的反應。因此,在一定體質的基礎上,運動量的應用範圍有它一定的界限。同時,這個界限能夠隨著體質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例如,開始站樁時有酸麻脹痛的感覺,以後逐漸消失了,這就是衰弱的體質轉變為健康體質的表現。
由衰弱體質轉變為健康體質就是質變。如果在這一新的基礎上,仍然堅持站樁練功,並適當地增加運動量,則又會開始新的、更高級的量變過程。一定時期後,又逐漸趨於穩定。在這些細緻的數量變化過程中,逐漸產生出改變體質的因素。所以,體質的改變是在各種程度的量變基礎上實現的。
當然,機體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與練功時的運動量密切相關的。機體經過站樁練功後,其健康水平逐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即對某種姿勢的運動量產生了適應能力〉,必須隨時調整練功時的姿勢〈彎曲角度〉或增加必要的意念活動,從而增加運動量,以促進機體的健康水平繼續向前進展。
例如以直立位為標準,兩膝由下蹲2厘米增加為4厘米、6厘米、8厘米、10厘米以至更多;或增加各項意念活動,以加大運動量。這時脈搏與呼吸會出現增多----減少-----再增多-----再減少的現象;機體則會產生痛-----不痛-----再痛-----再不痛的反應,從而使體質完成量變-----質變-----再量變-----再質變的過程。只有這樣反覆調整,循序漸進,才能使機體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6. 各關節彎曲角度對運動量的影響
〈1〉支撐點對運動量的影響
站樁練功時,軀幹都要保持正直,不能前傾後仰,其標準是:肩關節窩與髖關節窩的垂直連線與地平面成直角。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腳底部的三個支撐點:
腳心部支撐點:站樁時,腳掌及腳跟著地,全身重心的垂線支撐點落於腳心。以腳心部為支撐點的姿勢,運動量較小而且平穩,適合於初學者。
腳掌部支撐點:站樁時,腳掌著地,腳跟微微抬離地面,全身重心的垂線支撐點落於腳掌。以腳掌部為支撐點時,重心前移。為防止身體前傾,大腿及小腿肌肉必然加強收縮以保持平衡。因此,這種姿勢的運動量較大。
腳跟部支撐點:站樁時,腳掌及腳跟著地,但身體後靠,臀部下坐,全身重心的垂線支撐點落於腳跟,並可逐步向後方推移。重心垂線支撐點離腳跟越遠,超出支撐面的範圍就越大,因而越不穩固。為保持身體平衡,腳部肌肉必然相應地加強收縮運動,因此,運動量會逐漸增大`。這種姿勢不適合初學者。
〈2〉腳底面對運動量的影響
站樁時。兩腳接觸地面的面積和踝關節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對腿部的運動量都有直接影響。下面介紹幾種鍛煉方法。
平地站樁法:平地站樁法是應用得最廣、最方便的站樁法。就是在地上站樁。若在地毯上站樁,可以減少腳底僵硬抵抗的感覺。
腳跟墊高法:利用帶坡度的傾斜地面,或用小沙袋,使腳跟抬高,其角度最好保持在10----30度之間。這樣對小腿和腿部肌肉及韧帶產生影響,可增加運動量。
腳掌墊高法:與上述方法相反,使腳掌位於高端,腳跟位於低端,這樣增大了腳跟及小腿後部肌肉與韧帶的運動量。
腳心墊高法:利用沙袋墊在腳心部,使腳掌與腳跟著地,它對增加兩腿彈跳力有一定作用,還有助糾正扁平足。
腳跟懸空法:腳掌踏在兩塊長磚或台階上,使腳跟懸空。腳跟懸空面積越大,運動量也隨之增大。這種方法,由於減少了腳底的著地面積,迫使腳和腿部肌肉加劇收縮以維持身體平衡,所以只適於有一定基礎的練功者。
〈3〉腳位對運動量的影響
練功時的腳位分為四種。
外八字形腳:初學站樁的人都採用外八字形腳位。其要求為:腳跟間距離約25----35厘米,腳尖間距離40----50厘米,與腳跟連線成50----70度角。這種腳位有利於保持身體的穩定,因而對運動量影響不大。
二字形腳位:雙腳基本平衡,相距約30---40厘米,與腳跟連線成70----90度角。這種腳位與外八字形腳位相比,雖然只是兩腳間的距離略有改變,但兩腿的運動量卻因此而有所增加。
正位站樁時,腳掌向內側最大限度不要超過90度角,向外側不要小於70度角。否則會形成內八字形腳位。這種腳位除了使人感到不舒服外,還會使膝關節向內凹陷,形成)(形腿,給兩腳蹬地造成困難。因此,站樁練功中不採用內八字形腳位。
斜步腳位:兩腳保持50----70度角。兩腳跟相距50----90厘米,腳跟相距越遠,運動量越大。
反步腳位:反步腳位是站樁中對腿部和腰部肌肉作用較大的練功姿勢。前腳伸出約60----90厘米,腳掌向外扭轉,與雙肩約成0-----30度角。前腳角度越小,運動量越大,後腳腳跟著地,不許抬起,與雙肩約成60----90度角,角度越小,運動量越大,前腳伸出距離越遠,運動量越大。兩腳跟連線幾乎與雙肩垂直。上身前伏,前身重心垂線偏於前腿,因此前腿的運動量較大。
〈4〉膝關節對運動量的影響:
人體正常直立時,由膝關節向上至髖關節、肩關節、外耳道前方、向下至踝關節形成的垂直線與地面成90度角。這樣的角度,基本能使骨骼直接承受身體重量,不需要較多的肌肉收縮來維持身體的平衡。以這種姿勢站立不易引起脈搏增多。站樁練功則要求上身直立而膝關節成170度,160度,150度-----或更小的角度,但不得小於90度。在這個範圍內,體位下蹲越低,膝關節角度越小,運動量就越大,脈搏升高也越多。
2013年10月12日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