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術震腳之技〈張子君、畢羽平〉下篇

四、由點到面

    為便於掌握,應從定步、半步開始練習。如定步崩拳、半步劈拳的震腳練習。反覆堅持進行,找到感覺後,不斷鞏固,直到把這一動作變成習慣動作而固定下來。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到五行、十二形及器械練習當中。「兵器是手臂的延長」,練習器械時要將形意抖絕力用在所持器械的打擊處,體現出形意拳術器械用法的獨特風格。最後達到無處不震,隨處可震,發力則震。

1. 追求從有形到無形無意

    震腳助力、震腳促進實現抖絕,震腳是否暢順是功力的體現,不可速求,應從雙腳重心的變換入手,不斷嘗試,提高震腳技藝。從力量和形體上由重震、明體向輕震、小震、微震、無形上變換。達到有震感、有抖力,卻無震形,或震形微小快捷而不易被發現,體會到震腳妙處。此時,抖絕力自然顯現出來。

    五、 用腳助手震腳練習中常出現的錯誤

1. 目的不明

    目的不明突出體現在意念在腳上。抖絕是形意拳功夫的造極。拳經及拳經解曾多次提及抖絕概念,但關於機理及如何習練叙述卻很少。形意拳愛好者常有的困惑,是不知怎樣獲得抖絕之技,就是偶有抖感,但不知是絕好功夫而一閃而過,沒能鞏固下來,並得到發揚光大。有的得到了這層功夫的,也是秘而不傳,使之更加神秘莫測。一旦掌握了抖絕力之技,就會建立起「透」和無堅不摧的意念。練出抖絕力是形意拳愛好者的不懈追求。

    形意拳術提及的抖絕,應是一種耗能最少、形體變化最小、隱蔽性最好、發力最突然、得手率最高、打擊力最大的技藝,是形意拳術發力科學性的體現。充分體現了形意拳術後發先至、後發而重的技擊特點。要學會抖絕發力必須遵循科學方法進行練習。震腳不是目的,是助力、是號角,是做到質量重新配置,形態變化最小,快捷迅速,合力為一,瞬間發出脆、冷、炸之抖絕力的一種練習方法。無論縱向抖絕、還是橫向抖絕,無論去打、還是回打,震腳不失為助力的好途徑。震腳目的不是用腳擊,況且用腳踩、踏的機遇相對較少。腳的意念過重,身體重心全放在震腳上,重心向切線方向的前擺力消失,前手發力失助,而造成顧此失彼,本末倒置。

2. 抬腳過高

    練習者往往急於求成,或欲展示功夫,抬腳過高下震,這樣弊病很多。一是顯形讓對方有機可乘。如在高位上步震腳過程中,對方如了解到我方意圖,在我腳一動時黏住,沒落地時一撥,我則失去著力點。二是抬腳高,重心下落力量大,力通過脊柱上傳到腦部受內臟受強烈震盪可能引起不適,或因局部受力大而造成腳骨和肌肉損傷。三是不僅有勉強造作之嫌,而且空中變勢要求更高、耗能更多。高位震腳是形意拳術的技法之一,但不是基本技法。低位震腳促抖絕才是形意拳術最基本、主要技法。從震腳與抖絕關係講,震腳不是一定要抖絕但抖絕一定要震腳來助力,也就是說要做到抖絕發力必須經過震腳之技的掌握。

3. 著力點不清

    人腳的基本功能是行走和支撐。腳功形成不能違背人體腳的構成。抖力剎車點應放在腳最堅硬部位,只能是腳跟部。如抖力剎車點放在腳掌部位,由於腳掌部位骨隙較多因素,力被吸收,效果大為削弱。著力點不在腳跟部,抖力發出肯定會大打折扣。

4. 勁力不合

    要達到震腳助力之目的,就必須講究震腳方式和震腳時機。震腳方式必須同發力方式相匹配,以半步劈拳為例,後腳蹬地重心由後腳向前腳移動式發力,應前腳震;前腳向後蹬地,重心由前腳向後腳移動方式發力,應為後腳震。這樣才能在諸多發力源中使最主要的兩個力源發揮作用,即腳蹬與震腳產生的重心抖動力相互叠加,發出最大與冷脆的抖絕力。震腳時機要掌握恰當,以上步單腳震腳為例,重力配置由後腳為七前腳為三向前腳為七後腳為三的轉換過程中,當重心轉換要到位還沒到位時,是震前腳最佳時機,此時前腳跟有重力下砸感。如震腳早了,因前腳重力不足則產生腳拍地現象;震腳遲了,因重心轉換已結束,產生不了重心前擺之力。

站長:形意拳的震腳之技,充滿了力學原理。其實任何中國武術的發力,都是先人們在不斷練習中掌握了運動的規律和力學的原理的。還有就是,我們除了在理論上明白發勁的力學之外,在實踐中要不斷練習,才能逐漸合乎要求。理論和實踐二者缺一不可。而在練習之中,也不能急於求成,要按部就班,才不會使自己受傷。

                         2010828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