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靜與動〈劉天君----氣功入靜之門〉

    靜和動是相對的,沒有靜就無所謂動,沒有動也就沒有靜。它們可以互相包容,也可以互相轉化。前面在談氣功種的分類時,就談到過靜功和動功的相對性指出許多動功功種均要求「動中求靜」。同樣,靜功也是要求有動的,當然這種動不一定是肉眼可見的肢體運動,它可以是氣血周流或精神意念的活動,正如動功所求之靜不是肉眼所見的肢體靜止,而是心平氣和、意念單一一樣。可以說,靜功是由靜生動,動功是動生靜,生命活動總是動靜統一的,靜功和動功只是強調的側重面不同而已,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從練功實踐看,絕對的靜便是死寂,是坐化,而絕對的動便是走火。

    理解了靜和動的辨證關係,便可知入靜中是有動的。此靜中之動可以從三個層次上來認識,即心理活動、生理活動和肢體運動。心理活動包括思維、感覺、情緒等方面,這在以上介紹入靜之感覺和情緒體驗時已有所說明。生理活動在自我可感知的水平上包括呼吸運動,氣血周流等。肢體運動便是自發動功了。可以看出,此靜中之動的種種表現仍不出三調範圍。入靜即是以心理活動〈即調心〉為主的操作活動,在入靜過程中,呼吸及與之有關的內氣運行可不必去有意顧及,肢體運動就更可以置若罔聞了。

    由於入靜以調心為主,所以心理活動被視為是自然的和「本分」的,而入靜中並非有心顧及的內氣運行和肢體運動出現時,便常被視為是「非本分」的,稱之為「內動」和「外動」。

    所謂內動,即指感覺到體內的真氣運行,或者說氣血周流,但肢體並無可見之動。這種動象在入靜中是很常見的,大部分人在入靜至一定階段都會感到這種動。例如練站樁功,功底深厚者可以感到全身的氣血周流迅速,無處不至,其周流甚至是嘶有聲,呼呼作響。又如有病的患者練功入靜,常會感到真氣向病灶聚集,經絡敏感的人還可以感知真氣運行的走向和路線。練功中真氣按大小周天的運行是最鮮明,令練功者嚮往的。

    有些功法是有意去引發和誘導這種運行的,例如道家的內丹術入靜中並非有意誘發的情況下,大小周天的運行也可能產生,只是並非必然產生,並非人人都會產生,因為入靜的目的不在於此,各人的功底和生理狀況也不盡相同。在入靜過程中,無論是產生還是不產生大小周天的運行,只要是聽其自然的,便都是好的,入靜的成敗不取決於此。

    著眼於操作內氣運行的功法在廣義上可以歸屬於吐納派,因為內氣運行多與呼吸有密切聯系〈例如小周天運行的吸升呼降〉,且內氣運行的操作也往往從呼吸的操作開始。屬於吐納派的功種可以是靜功,如內養功、強壯功、真氣運行法等;也可以是動功,如新氣功療法、氣功自控療法等。可見內氣運行與入靜的關係是可近可遠,因人而異,因功種而異的。

    入靜中的外動即自發動,這是誘發了外在的可見的肢體運動。它常常是在內氣運行的基礎上產生的,由內氣運行帶動肢體產生不自主運動。反過來,肢體的外在運動也進一步促進和暢通了內氣的運行,故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自發功與動功是不同的。動功無論是那一種,都有一定的姿式套路,是有意識地一招一式地按規定練習的;自發動則沒有固定的動作,樣式非常多!有的是身軀搖晃,有的是手臂飛舞,有的是奔騰跳躍,有的是臥倒蹲下,有人甚至能做出平時難以做到的高難動作,如大跳、空翻、倒立等。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曾在自發動中橫豎劈叉、前後翻滾。自發動的動作也可能左右對稱,章法分明,甚至可能打出一套從末學過的完整拳術,但這完全是下意識的,和有意識地練套路拳法完全不同。自發動的套路往往打過就忘記了,下次就不再打,或者打另一套。

    患者自發動中最常見的動作就是拍打按摩患處,頭痛拍頭,腰痛捶腰,頸椎不適的可能搖頭晃腦,搓揉脖頸。這時的動作常與患病部位的臟腑歸屬和經絡走向有關,往往是循經拍打,而該經絡通暢後,動作就會逐漸停止。

    自發動的動作盡管是不自主的,不是有意識主動去做的,但它們是意識能察覺的,可以由意識控制。自發動產生時,頭腦要清醒,情緒要平靜,無須去主動引導;但應保持警覺,稍有暗示,不使動作太劇烈。在較狹小的場地練功時,有些人產生自發動能自動迴避障礙,但也有許多人不能自動迴避,這就更要有所控制,以免發生損傷和意外。

    入靜與內動、外動的關係只要處理得當,它們是可以和睦相處的,甚至還能對入靜有一定幫助。當經絡不通,氣機不暢,於入靜有妨礙時,動一動,通一通,便是有益的。只要不打破入靜的境界,動就沒有消極作用,如果還能促進入靜的境界,那就更有積極作用了。

    入靜之無論是內動或外動,如果失去控制,造成內氣亂竄或外動不已,便是氣亂或走火。

                           20121012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