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靜的體驗〈劉天君----氣功入靜之門〉續篇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與、靜的感覺同時出現的舒適和喜悅的情緒。許多功種在練功的操作中都有面帶微笑的要求,這個要求硬做是做不出來的,即使做出來了也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但要做好這一要求也並不十分困難,只要真正體驗到了在放鬆和安靜的基礎上產生的淡淡的、深切的喜悅,微笑就會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浮現在嘴角上。另外,患者為治病練功,病患部位常會有脹悶、疼痛等不適感覺,伴隨著這些感覺,厭惡、擔憂等情緒也是很常見的。入靜中出現各種幻覺的時候,伴隨的情緒體驗往往更強烈。例如看到仙山瓊閣感到歡欣鼓舞;看到妖魔鬼怪感到恐怕驚慌;聽到冥冥之聲會驚異忐忑;嗅到馥郁芬芳會心曠神怡等等。如果幻覺是自己飄然上升,離地而去,那麼體驗的可能是從未有過的輕鬆和愜意,似乎已忘記了一切煩惱而超脫於外,向人人都想往的幸福之地飛升。

  形形式式的情緒若從性質上劃分,大體可分為愉快的和不愉快的兩類。歡喜、快樂、滿意等是愉快的情緒;而恐懼、擔憂、厭惡等是不愉快的情緒。在入靜過程中,情緒體驗雖然總是伴隨著感覺體驗出現,但與某種感覺體驗同時出現的情緒體驗並不是固定的,既可以是愉快類的情緒,也可以是不愉快類的情緒,還可以在兩類情緒之間發生轉化,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認識和理解這一點對於正確處理入靜態中的各種感覺、情緒體驗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練功治病的患者,對此應更為注意,因為這直接關係著疾病的發展傾向。

    在練功治病的過程中,伴隨感覺體驗的情緒體驗從不愉快類到愉快類的轉化時常標誌著疾病朝痊癒方向發展,而反過來的轉化,從愉快類到不愉快類,則常標誌著疾病加重。例如感覺體驗是患病處悶脹重滯,但情緒體驗已從最初的厭惡、懼怕逐漸轉變為不介意,說明疾病或已有所減輕,是好現象〈當然,如果感覺體驗也同時發生轉化,從悶脹重滯變為通暢輕捷,那就更好了〉。若是從先前的不介意變為恐懼,則多是不良徵兆。在病過程中,感覺體驗和情緒體驗的轉化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只發生其中之一。兩種體驗的變化均有臨床意義,但相比之下,情緒體驗的變化似乎更敏感,常是感覺體驗變化的先兆和前奏,故尤應受到重視。

  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症狀〈它是感覺還是情緒目前尚有爭論,本書將它作為前者〉,它常常伴隨著厭惡、擔憂、懼怕等不愉快情緒,而且疼痛的程度越甚,不愉快情緒的程度也越甚。然而這不是絕對的,疼痛也可能伴隨愉快的情緒。在練功治病的過程中,伴隨著歡欣、暢快、沉著自信的大痛大脹,常常正是大病將去之時,是真氣攻病將取得決定勝利之序曲。於此,可對感覺與情緒的關係以及情緒變化的臨床意義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各種情緒除了有性質的不同外,還有強度、速度、持續時間等方面的不同,根據這些方面的不同,可以將情緒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狀態。這三種狀態在入靜過程中都可能出現。

    心境是一種輕微而持久,而具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這是入靜中最為多見的情緒狀態。淡淡的充滿喜悅的寬舒心境可以說是入靜狀態中的基本心境。它隨著放鬆和安靜的感覺體驗而出現,並和這些感覺一起貫穿於入靜過程之始終。和日常生活中淡淡喜悅心境不同的是,入靜中的這種心境更為清晰真切,機體的每一器官,每一細胞,每一毛孔都充滿了、浸透了喜悅寬舒,因而其美滿的程度是遠勝過日常生活中同類心境的。能夠保持和發展這種基本心境對於入靜的成功與否有直接影響,它是入靜境界的必要組成部分。

    激情是迅速、猛烈、爆發式的和短暫的情緒狀態。說入靜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這種情緒狀態,似乎令人意外,但只要想到入靜可能誘發自發動功,甚至是劇烈的大動,激情產生的可能性就不難理解了。一般說來,生活中的激情狀態是伴隨有明顯的外部表現的。例如狂喜時手舞足蹈,發怒時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等。

    那麼反過來,當誘發出手足狂舞,旋轉跳躍,甚至高唱低吟,疾呼長號的劇烈的自發動功時,即可能引動激情,使心潮起伏動,乃至激越狂暴。練功時的自發大動如不能控制便是「走火」,而激情對於動作的誇張有火上澆油的作用,故控制走火與控制激情有直接聯系,往往是激情平息了,動作漸漸就會歇止。因此,如果大動產生了,首先就應注意控制情緒,只要情緒平穩,不產生激情狀態,走火的現象就不容易發生。總之,在入靜過程中,激情可能產生,但應力求避免。

    應激是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入靜難道還會有這種狀態嗎?可能性確實不大,但也並非絕無。有這樣的例子,某人入靜產生了內視的功能,可以看見自己的臟腑器官、骨骼肌肉,但他最初看見的是一具骷髏,那時他還不知道內視是怎麼回事。當森森白骨突然浮現在他眼前時,他心驚肉跳起來。這便是進入了某種程度的應激狀態。入靜幻覺中若突然出現其他危險或恐怖景象,如面目憎的妖魔或豺狼虎豹,或曾經經歷過的、在當時引起過應激狀態的生活情景,均可能造成應激狀態的產生。

    入靜中出現的應激狀態在程度上多比較輕,只要正確對待,淡然處之,都會很快平復。入靜中所產生的各種幻覺景象或超感官感知,其緊迫感畢竟與生活中真實的、近在咫尺的危機不同,它們能引起的應激狀態水平也就相對低一些,故比較容易度過和克服。常處於應激情緒狀態對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不僅練功入靜時應力求避免,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當盡量減少它的發生。

    情緒體驗一般被認為是人和高等動物所並有的,比較低級簡單,而情感體驗則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高級而複雜。情感體驗常被歸納為三種: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這些體驗看起來似乎應和入靜毫不相干,但實際卻不然。入靜到高層次,這些體驗不但可能產生,而且還可能很完滿。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這樣,它們似乎不可思議,然而又確實存在和發生了。

    理智感是在人對客觀宇宙世界的認識過程中,即在科學探討和智力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它與人類求知的慾望、興趣,追求真理的渴望相聯系。入靜並非活動,這種情感體驗由何而來呢?的確,入靜並非有意去探討什麼,但「天人合一」的入靜境界本身即包含著某種認識宇宙自然的意義。當這種境界真正來臨之時,主觀和客觀已溶為一體,主觀就是客觀。

    這時候,主觀對於客觀便沒有什麼再需要認識的了,或者也可以說,這種認識已經完成了。啊,宇宙原來是這樣!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個人會感到他已經洞察了整個宇宙,再也沒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了,再也沒有什麼現象需要認識和理解了。他會感到理智上的無限充實和富有,一切非但都已經認識,而且認識的非常完滿。由此而產生極大的滿足和愉快,獲得了充分理智之欣悅。

    實現這種理智欣悅的奇特之處或許是這樣,似乎沒有進行什麼理智活動,而理智活動卻已經完成了。古人:「虛無生妙有」,奇就奇在這裡,然而妙也就妙在這裡。以下兩種情感體驗的產生,奧秘也與此相通。

    道德感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和規範評價自己或別人言行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入靜中道德感的產生,仍源於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上所述,天人合一是人與宇宙融合的境界,這如果從自我言行之根由,從生命所追求的自我實現來看,生活的最終目標已完全達到。道德感的核心是責任感和義務感,對於一個已經充分完成自我實現的人來說,責任已經承擔,義務已經完成,人生旅途的重負已經放下,拼搏精神的壓力已經解脫,輕鬆愉快,無愧無悔,於是油然而生了崇高和莊嚴。宇宙是崇高的,莊嚴的,神聖的,它承擔著所有的責任和義務,我已交付於宇宙,與之融合,我也就如是而為了。

    低層次的入靜有時也能產生某些道德感。例如於盤腿跌,正襟危坐,排除思緒,一念清靜之時,一股浩然正氣常會自心而生,同時也伴隨著莊重、聖潔的情感。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或即指此。此類道德情感的產生可從宗教文化和神話傳說中找到淵源。在練功入靜之時,由於特定的姿式、意念和呼吸運動,它們被引發、放大和重現。

    美感是人人都有的體驗,但美感是什麼卻人人都難以說清。即使是美學也難以對美下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說美感是對事物的美的體驗,也幾乎等於什麼也沒有說,因為沒能解釋美的含義。但似乎也只能這樣表達了。美感體驗是在審美活動中,即在欣賞藝術作品、自然景物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和諧現象時產生的。

    練功入靜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各種美妙的可見現象,或是秀麗河山,或是瓊樓玉宇,或是神仙菩薩,由此而產生審美活動,產生美感是很容易理解的。若是聽到了悅耳的音響或嗅到了奇異的芳香,同時也會有美的感受。這些美感和生活中的美感是類似的。然而入靜到了高層次,既沒有看到什麼,也沒有聽到或嗅到什麼,美感體驗卻仍然會產生。這是一種深而淡的虛無空靈之美,這樣的美在現實生活中是無從發生的。

    唐代詩人王維和柳宗元的某些詩句多少有些類似的美如: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聲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

    然而這些畢竟還不是「純粹」的虛無空靈,還有這樣那樣的景物。而練功入靜至虛無境界,只覺天人合一,純淨虛明。此時的虛明,並非晶瑩湛然,閃亮悅目;它即是純淨自身,虛明即純淨,純淨即虛明。它是一種「無」的光明,空靈而充滿生機。美感的兩個鮮明特徵是令人喜悅和令人嚮往,在身心已化為純淨之虛明的時候,其感受不正是這樣嗎?

    入靜過程中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大致就介紹到這裡,從以上的介紹來看,這些體驗雖然複雜多樣,但總起來說,如果操作正確,順其自然,避免偏差,那麼其性質多是愉悅的,是快感體驗。結合上一節「入靜的層次」中討論的內容,如果說動觸階段的種種表現是以感覺體驗為主的話,那麼到了快感階段,情緒體驗就成為主要內容了。而至虛無階段,感覺體驗和情緒體驗均趨於淡化,尤其到了物我兩忘之時,一切體驗幾乎都已不復存在了。

                                  2012611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