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靜的層次劉天君----氣功入靜之門〉

    本書將入靜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靜階段、動觸階段、快感階段和虛無階段。靜階段是入靜的淺層。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真正做好,實際上並不容易。就放鬆而言,肢體的放鬆比較容易做到,而內臟的放鬆就不那麼容易體會和把握。然內臟放鬆的意義遠較肢體放鬆更為重要,尤其是對於某些內臟疾病的練功治療,使其內臟放鬆往往是首要的步驟。

    肢體放鬆的某些環節也相當容易被忽視,例如眉眼部分的放鬆。不少人自以為已經放鬆了,但你仔細觀察時,發現他還微微皺著眉頭。皺眉頭不但說明了他的肢體放鬆不夠徹底,而且表明他的精神也沒有放鬆。精神上放鬆的關鍵,或者說標準,是不再有意識地去想什麼。這時雜念還是有的,甚至可能很多,來去生滅不斷,但只要不主動起念,就說明已經放鬆了。真正的放鬆是身心內外徹底放鬆,好這一步,才能為安靜打下基礎

    放鬆和安靜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它們不但互相促進,而且融為一體,既可分又不可分。肌肉放鬆了血脈才能靜,本身就是靜的開始,肢體的放鬆和安靜就這樣結合在一起。在精神上,放鬆意味著不主動起念,不主動起念不就是靜的發端嗎?

    深度的靜是在的基礎上開始的,這時已作為背境退居於後,它似乎被「忘卻」了,於是靜便顯現到了前台。從身體方面來說,肢體的安靜,心率的逐漸減慢,呼吸的變微變緩,這些均有意無意地依稀可知。在精神方面,依修習的方法不同,各種雜念被以不同的方式排除,或以一念代萬念,或念來即止,無使生發,或施觀照任諸念自滅,等等。

    在這一階段的後期,肢體安,呼吸平緩,雜念或少或無,身心協調統一,進入寧靜舒適的境界。

    動觸階段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發生於靜階段的基礎上,另一種是發生於深層入靜之後,這兩種動觸的表現形式可能相同或類似,但它們的性質則有很大區別。

    入靜較淺層次的動觸表現可以歸納為古人所談到的十六觸,即動、、涼、暖、輕、重等等。深層入靜之後的動觸表現仍有可能有這十六觸中的內容,但往往更為豐富,例如出現一些景象。十六觸所包括的動觸表現多屬於肌體的各種感覺,是肌膚或內臟的感覺,也有的屬於整體本體感的變化。它們基本上還不超出日常感覺的圍,盡管有些感覺已屬於幻覺〈例如覺得身體輕如鴻毛,但體重實際未減〉。

    而那位老大娘的情況則有根本不同,她的主要感受完全不曾出現於生活之中,她並沒有真的從地面上升起。這兩種動觸表現形式和內容的差異反映出入靜淺層入靜深層意識狀態的區別。淺層入靜時尚有相對活躍的自覺意識活動,或者說「顯」意識活動,而在入靜的深層,相對活躍的是「潛」意識活動。正是這一顯潛內在本質的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外化表現即動觸,有感覺為主和幻覺為主之分。又由於顯、潛意識相對活躍的交替並非絕對,而是顯中有潛中有顯。因此,感覺與幻覺也必然有某些搭界與匯合。

    現在人們一般談到動觸,多是指入靜淺層的有關表現,或者不加區別的將入靜深層的情況也包容其中。古人所謂「動觸」,主要指各種感覺,但也包括一些幻覺。此處從意識活動根源上廓清了感覺與幻覺界限,並考慮到它們均屬於知覺活動,因而可同歸於「動觸」範圍。

    但在本節入靜層次的四分法中,屬於第二層次的動觸階段指入靜淺的動觸表現,即指在靜階段的基礎上產生的以「十六觸」為代表的一系列感覺與幻覺。

    入靜的快感階段多比較短暫,然而又十分鮮明。它的出現往往標誌著練功已有了相當的進步。這一階段常出現於動觸現象基本消失之後。入靜淺層的動觸大都是內氣運行不暢、三調尚未融合時的感覺,這些感覺既與練功操作的熟練程度有關,也與肌體陰陽氣血的平衡和盛衰有關。對於練功治病的患者來說,動觸現象尤與疾病的痊癒過程有關。它們的消失常說明疾病已經治癒。而三調的真正融合也有賴於肌體的健康狀態,一個疾病尚未痊癒、氣血尚有滯礙的練功者是難以做到三調融合的。因此,快感階段的出現常說明身體健康已經達到了新的水平,也體現了練功操作的自如。

    這一階段中快感的體驗真是難以用語言形容。它不同於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快感,而似乎又包容了所有這些快感,成為它們集中合一的體現。大家知道,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整體的作用並不等於各部分作用之,而是大於它。因為作為統一的整體,事物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層次,事物高一層次的功能可以包括其低一層次的各種功能,但並不等於這些功能的機械相加。同理,集中合一的快感超越了所有單一快感的總和,達到了一個新的日常難以達到的高度。

    生活中的快感大體上有各種感覺的舒適和各種情緒的愉快兩大方面,在入靜的快感階段,這兩方面已經融合,不分彼此,既是身體的又是精神的。如果為了使人們容易理解和想,非要從生活中找出一種快感與之相比擬的話,那麼較為接近的是性快感。性快感是一種身心交融的快感,一般說來,也大於生活中的其他快感,這在性質上與本階段中的快感有相似之處,這種相似古人已多有論及。但不同的是,生活中的性快感往往急切、強烈、且短暫,難以抑制和把握,其高潮便是衝動;而入靜至快感階段,身心的體驗寧靜而淡泊,然而又從這清淡中透發出無限的、持久的舒適和愉快。

    經歷了快感階段的沐浴之後,虛無階段便接踵而來。通常這一轉折是非常自然的,不是跨上台階,而是滲透過渡。在這一階段中,快感已不再被察覺,此時身心所嚮往的已不是自我感官或情緒的滿足,而是忘卻自我,浸於宇宙自然之永恆。如果說快感階段的追求是一種包括身體和精神的「自我完善」的話,那麼到了虛無階段,這一追求已由於自我意識的逐漸淡化而失去意義,趨於消退。

    一旦自我意識消退,境界便豁然開朗,正如同江河匯入大海一樣,從有限走向無限,從片時進入永久,這便是「天人合一」。此時意識所感知的彷彿已不是自身的什麼,而是整個宇宙。然而,不是自身卻又是自身,因為自身已同宇宙融為一體,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另外,意識本身也發生了同樣意義的改變,即它不再是個人意識,而是個人意識與宇宙意識的同一。更進一步,意識與其對象〈被感知的一切〉已無所區別,意識即是自身卻又是其對象,反之,其對象即是對象自身也是意識。於是混沌便到來了,一切區別都不復存在的感知便是混沌,「天人合一」便是混沌。用語言描述入靜境界的終極詞大概也就是「混沌」。

    「天人合一」還不等於「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還可用「混沌」二字描述,而「物我兩忘」卻只可能再說一個字,那就是「無」,然而,正如同數學上的「0」具有比一般數字更為豐富的含義一樣,這個「無」是一個無限豐富的「無」。「物我兩忘」的關鍵是「忘」,這意味著意識活動的靜止。大概可以這樣來解釋這個靜止:即意識功能尚存,但沒有被運用,因此,意識完全沒有內容,即「無」------沒有內容便無所表達。請注意靜止還不是終止,靜止中孕育著等待被喚醒的活力,而終止則意味著活力已經喪失,生命不復歸來。由於有這種區別,入靜不同於死寂,禪定亦有別於坐化。入靜到了高層次,靜止有可能趨於終止,但不能等同於終止。如果邁過了靜止與終止的界限,那就是跨進了天國的門坎,那些自行坐化圓寂的修行者們,大約就是由此而羽化登仙的。

    正因為靜止中尚孕育著充分的活力,在高度入靜之後,當這活力以意識主動把握之外的形式表現出來時,便形成了動觸的第二種情況,所謂特異功能,很可能就是這類動觸的升華------這已經是超出入靜範圍的討論了。

    以上入靜層次的四分法中,有兩點要說明。第一,各層次的劃分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不僅表現在它們的先後順序上,也表現在各自的具體內容上。從入靜的自然進程上看,大體上依靜、動觸、快感、虛無四階段順序發展,但這完全不排除各階段之間可能的相互易位與融合。例如練功已至快感階段,但因雜念起,境界不穩而又回到動觸階段,甚至又須重新從靜階段開始,這在初學練功者並不少見。虛無境界的穩定更須功力,初到達時常常只是片刻,而後又復歸於其他階段。在入靜的具體內容上,靜、動觸、快感、虛無也不是截然分開的。

    可以說,其中每一階段都或多或少包含有其他任何一階段的內容,入靜的各種體驗本質上是渾然一體的,只不過在不同的層次水平上有不同的側重而已,絕不可片面孤立地看待它們。入靜各層次的相對性原理在分析每次練功情況和評價一個時期練功水平時都是適用的。不僅本書四分法的各層次是相對的,其他任何類型分層法的各層次應該也都是相對的。

    第二,由於練功的具體情況不同,每練功者各層次的出現與否也有很大差別。天賦極佳者一開始練功就可能「跳級」進入層次較高的階段。勤學苦練的普通人在達到相當水平之後,每次練功也不必從靜階段開始,而可以有高層次的起點。反之,身體健康條件差或入靜操作方法不當者,則很可能在修習了很長時間後仍體會不到快感和虛無,從而失去練功的信心。熟悉入靜的層次劃分,懂得各層次出現的情況因人而異,將有助於練功者揚長補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修習進程。

    正如同任何入靜的分層方法都不會完美無缺一樣,本書的四分法也有它的不足。它的分層依據是入靜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特徵性主觀體驗,以此為依據分層的優點是對比鮮明,各層次清晰而不易混淆,因此易於掌握;然而這恰恰又正是它的不足,因為鮮明與清晰是突出事物特徵的結果,但特徵並不等於全貌,強調了事物的特徵,往往使人們容易忽視那些相對是非特徵性的事物組成,以致產生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認識,將相對的特徵性事物組成絕對化。因此,在應用此四分法時,要特別注意剛才著重說明的各層次相對性原理,且當參照下一節「入靜的體驗」中論述的內容,使它發揮著有益作用而免除副作用。

                          2011723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