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放鬆問題的探討

鬆柔勁學

初學拳應重點掌握姿勢要領,內外放鬆,減少不當用力,學好基本動作,使三型三法〈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合度,做到式正招圓,這一方法的鍛煉要點可以歸納為:柔、連貫、圓活、姿勢正確、動作整齊、進退和順、均衡穩定七點。在這裡所謂的放鬆是積極的,不是漫不經心的,更是不可懈怠,是要消除力〈僵勁〉,按規矩用勁,以意識貫注於練拳動作過程之中,以動作的虛實變化適度地去完成動作。在陳鑫的《拳論》中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所以我們在練拳初期要先動中求靜,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骨節、肌肉、皮膚同時放鬆,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除疲勞,還可積蓄力量、提高力量、增強耐力、加快速度並有助於提高靈敏度和對抗技巧。因為學拳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先用鬆柔勁,全身放鬆,把姿勢運用圓活、連貫、正確,才不會發生姿勢失中、動作僵硬、呼吸緊張、重心不穩等現象,即使有了不正確的現象發生,也便於糾正更改。

    這樣通過仿照和體會所學拳勢,掌握身體各部分姿勢要領,養成正確的定型,使拳法處處符合規矩,周身三節六合安排合體,手腳一致,不僅動作準確,上下合拍,而且要體現周身完整一致,全身各處又不可散亂鬆懈,做到「神氣要舒展不拘,運用要圓活滯」。初步打好基礎後,就可形成暗勁,進一步求得全身協調。〈劉治良〉

    站長:練習太極拳要達到真正的全身放鬆並不容易。我練習太極氣功十八式已有二十多年,柔似乎是達到了,但內臟的放鬆卻似不太明顯。兩年多前開始練陳式太極,處處顯出僵勁和拙力,尤其在和緊之間的快速轉變上。經兩年多的練習,自以為放鬆了,但兩臂的沉重感仍未出現,更不要說輕飄感了。的確,想練太極拳而達致養生和治病的效果,非三、五年不可。原因就是很難真正做到徹底的放鬆,特別是內臟和精神上的放鬆。

    我在教靜功治慢性病方面,例如失眠、精神緊張、高血壓等症狀,一個月內多見效果,有的練習一星期已治好了失眠。以「放鬆功」為例,即使未學過氣功的人,只要不是過於急躁的人,第一次練習,已感到初步的功效:全身無比舒暢,緊張和壓力都似暫時消失了。曾有一這樣的例子:數年前一個三十餘歲青年要來學氣功,但安排在幾天後,他訴說晚上失眠和心悸,十分痛苦!希望我可以幫他。我教以「莊子聽息法」。他事後告訴我:那晚失眠和心悸都沒有了,從未得過那樣的美睡

    練靜功由初步的舒適感,到中級的沉重感〈即感到重量的存在,例如身體向下聚,眼鏡的越來越沉重等〉,再到高級的輕飄感和失形感〈自己似不存在了〉,都不難達到。但練動功就困難得多。以內臟的放鬆為例,二十幾年前我已做到了,練動功就仍不行〈可能是少練吧〉。由此可見想練太極拳而達致治病的作用,非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不可。

    最近我教兩個學員,其一是21歲的大學生,其二是37歲的運動教練,都是男性。前者過去經常做運動:游泳、扒艇、跑山、舉重等等;後者則每天教女性做運動減肥。他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勞損,都說經常感到疲勞,周身不適。前者更因此感到胸部和背部有重壓感,走路尤甚,此症狀已持續了兩年之久。我告訴他們:你們所做的都是持續性的肌肉緊張和收縮運動,而沒有放鬆的活動,日久必將勞損甚至產生病症。拳擊家和運動員一般壽命不長,就因為缺乏放鬆的活動。

    曾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在我教的氣功學員中,他們在練了「站樁療法」或十式硃砂掌之後,很大的運動量使他們感到十分疲勞,但當他們再練習靜功之後,疲勞感似已徹底消失了。能放鬆才不會因運動而勞損,能放鬆才不會產生疾病,能放鬆才能治好慢性病。

                         201059

 

返回

Copyright c 2003-2020 實用氣功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